電商到底是不是實體經濟?納稅!就業!新實體經濟!
3月19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在題為《浙江實體經濟正質變》的頭版頭條報道中點贊阿里巴巴: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新實體經濟正在迅速崛起。
“作為實體經濟大省,浙江不遺余力扶持新實體經濟。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新實體經濟正在迅速崛起:集團去年合計納稅238億元,帶動平臺納稅至少2000億元,相當于4000家大型商場的銷售體量,創造了超過3000萬個就業機會。”報道稱。門戶網站在轉發時,甚至用了“《人民日報》為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定性:新實體經濟”的標題。把電商稱為新實體經濟,這句話很有新意,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此前全國人大代表、廣東馬可波羅陶瓷董事長黃建平在兩會上將阿里旗下的淘寶網稱為“虛擬經濟”,稱是對“實體經濟的釜底抽薪”,“在淘寶網店上,已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格力CEO董明珠之前也曾表示很反感“虛擬經濟”,稱90后不愿意去實體經濟里工作,在家開網店,這一代人對經濟發展有隱患,不僅是網店模式給實體經濟帶來沖擊,它給整個社會都帶來了沖擊。
京東商城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也在兩會期間批評抨擊網絡假貨和不交稅問題,稱“相當多所謂的個人網店可以無照經營、可以不繳納稅收……”
隨后,淘寶網于3月5日針對黃建平的議案逐一予以駁斥,稱“淘寶網是百分之一百的實體經濟”,打假的責任他們承擔,“但是管理好自己的分銷渠道,是品牌權利人的第一責任和份內的事情。”
電商到底是不是實體經濟?
“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是今年主要經濟工作任務之一,也是我國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穩中求進的關鍵性政策部署。但對于什么是實體經濟,卻有著不同認識。其中一個流行觀點,把實體經濟視為實業經濟,甚至等同于制造業,從而把電商與實體經濟對立起來,認為電商阻礙和破壞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電商是不是實體經濟,直接關系著電商的發展。雖然電商有著很大的市場份額,但電商一直面臨“身份危機”,一直缺乏“價值認同”。在重視實體經濟的背景下,如果把電商視為實體經濟的對立面,顯然影響電商闊步前進。
實體經濟是一個相對于虛擬經濟的概念,不是僅僅包含制造業,而是涵蓋著一二三產業,物質和精神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都是實體經濟。電商從事著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流通活動,實際上是生產性服務業,是在為實體經濟服務,顯然不是虛擬經濟,而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長張茅也表示,網絡經濟特別是網購,屬于實體經濟的范疇,“因為買東西買的是實物,它是一個新的流通方式,把消費者和生產者更好地連接起來。”
在新舊動能轉換中,請記住電商也是實體經濟,而這必將輻射到傳統實體經濟身上。電商不是傳統實體經濟的敵人,事實上帶動了實體工廠的發展。2016年阿里巴巴的網上銷售額3.7萬億,這3.7萬億實際上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電商甚至也不是實體商業的敵人,只是競爭對手。電商確實搶了實體商業的陣地,但傳統商業面臨的問題,主要還在自身不硬。
承認電商也是實體經濟具有雙重意義。對于電商而言,解決了身份問題,會獲得更多社會認同,實現更大發展。傳統實體經濟不應把電商視為敵人,而是要作為朋友,在適應電商發展中,爭取新的發展空間。市場足夠大,容得下實體商業與電商共同發展。作為實體商業來講,應從電商發展中汲取經驗。解決了自身問題,一樣有可能鳳凰涅槃。
人民日報點贊阿里背后:新實體經濟崛起的到底有多迅速?
“2016年合計納稅238億元(每個工作日納稅近1億),帶動平臺納稅至少2000億元,相當于4000家大型商場的銷售體量,創造了超過3000萬個就業機會。”
這是《人民日報》3月19日報道中關于阿里巴巴2016年發展的一組數字。
馬云在創辦阿里之初曾有“三個一百萬”宏愿:“每天收入一百萬,每天盈利一百萬,每天納稅一百萬”,如今在納稅方面已百倍實現——2013年,阿里巴巴以70億元納稅額成為中國互聯網公司第一;2014年,阿里納稅總額首度邁過百億大關,110億元;2015年納稅178億元。
阿里對納稅的貢獻和推動并非僅來自自身。作為開放平臺,阿里巴巴構建的新實體經濟生態圈包含商家、第三方服務商、物流合作伙伴等。這些來自淘寶、天貓平臺上的千萬商家創造的巨大經濟增量,拉動新增內需,極大地拓寬了稅基——2016年,因為平臺產生消費增量而帶動上游生產制造與批發增量、物流增量等所產生的稅收貢獻初步估計超過了2000億元人民幣。
這還并不包括生態圈內的合作伙伴所帶來的稅收增量:阿里巴巴戰略投資的公司、依托平臺眾多的第三方服務商(如軟件服務商、代運營服務商、電信、金融等)、阿里云計算生態中的外部公司等,在生態圈共同成長,同樣為社會創下巨額稅收。生態體系正在為社會創造越來越多的稅收增長,這既是馬云所說的新實體經濟之“新”,更是新實體經濟之“實”。
2016年9月,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阿里零售平臺帶動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利用投入產出法對阿里平臺的就業帶動效果進行測量,結果顯示:以2015年為例,阿里平臺總體為社會創造3083萬個就業機會——中國經濟遭遇新常態,總就業水平卻不降反升,以阿里平臺為代表的新實體經濟以靈活創造就業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新實體經濟:帶大家一起找到“面對明天的辦法”
納稅、銷售額、就業,這些只是阿里巴巴代表的新實體經濟2016年整體數據中的一部分。
2017年元旦后,阿里巴巴集團披露了2016年度納稅情況等七項數據。除上述納稅、就業數字外,阿里巴巴同時披露的其它幾組數據引發了更強烈的關注:反哺傳統產業超1000億;十年研發不計成本,云計算全球三強有其一;為實體經濟造血,普惠金融服務6億消費者;平臺銷售總額突破3萬億,成為全球超大移動經濟實體,沖擊“全球前20大經濟體”。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已累計投資傳統產業超過1000億元,其中重大投資項目超過20個,如投資蘇寧、銀泰、圓通、日日順等。而日前,阿里巴巴又已和三江購物、上海百聯購物集團達成戰略合作。
投資僅僅是第一步,更為關鍵的是,阿里改變了傳統產業的運作邏輯(內核),由投資拉動轉向創新驅動,為企業提供線上線下全渠道服務,革命性地提高社會效率,同時將傳統廠商主導的B 2C模式向消費者驅動的C2B模式轉變,從而實現傳統產業向新零售和新制造升級。
再以物流業為例,快遞行業是最近幾年國內少有的增速超過40%的行業。2016年1-11月份,全國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52.8%;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544.1億元,同比增長44.3%。和中國經濟其他行業的增速日益放緩相比,快遞行業增長保持強勁動力,其中,阿里投資的菜鳥網絡以大數據技術重塑物流運行模式功不可沒。
阿里生態體系還催生了新的社會服務產業。在淘寶天貓平臺服務市場上,僅客服外包、攝影、咨詢服務、招聘、培訓、質檢品控以及定制類設計已聚集超4 .5萬家服務商,為千萬淘寶及天貓賣家提供服務,成為新的規模增長點。截至2016年9月30日,阿里服務商收入同比漲幅達142%。數據顯示,2015年度中國電子商務服務業規模已達到12665億元,增速由2012年的61 .9%提升至2015年的78.8%,連續4年實現了超過60%的增長。這都成為了阿里新實體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
截至2016年底,基于數據技術和思想重構金融產品和服務,阿里旗下螞蟻金服已為數千萬小微企業和6億全球消費者帶來平等金融服務,成為新實體經濟的造血之源。
除去電商生態的巨大成就,阿里巴巴也正在向全世界展示其另一個鋒芒漸顯的未來布局:阿里云計算業務已經連續6個季度保持了三位數增速,不僅占據中國公共云市場絕對領導地位,更與美國亞馬遜AWS、微軟A zure并駕齊驅,鼎立全球云計算三強——這是中國企業在技術研發領域領跑全球的難得案例,背后則是阿里巴巴近十年對云計算技術不計成本的投入。
2016年3月,阿里平臺銷售總額超越沃爾瑪,當年突破3萬億,通過阿里平臺,千萬商家實現了相當于4000家大型商場的銷售體量。在馬云看來,這正是實體經濟通過互聯網途徑實現轉變和找到方向的范例。
例證表明,無數的實體經濟因為互聯網,找到了實現流通和提高流通效率的方向和方法。而幫助更多的實體經濟找到“面對明天的辦法”,這恰是今天我們要提倡和發展新實體經濟的根本意義。
“作為實體經濟大省,浙江不遺余力扶持新實體經濟。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新實體經濟正在迅速崛起:集團去年合計納稅238億元,帶動平臺納稅至少2000億元,相當于4000家大型商場的銷售體量,創造了超過3000萬個就業機會。”報道稱。門戶網站在轉發時,甚至用了“《人民日報》為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定性:新實體經濟”的標題。把電商稱為新實體經濟,這句話很有新意,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此前全國人大代表、廣東馬可波羅陶瓷董事長黃建平在兩會上將阿里旗下的淘寶網稱為“虛擬經濟”,稱是對“實體經濟的釜底抽薪”,“在淘寶網店上,已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格力CEO董明珠之前也曾表示很反感“虛擬經濟”,稱90后不愿意去實體經濟里工作,在家開網店,這一代人對經濟發展有隱患,不僅是網店模式給實體經濟帶來沖擊,它給整個社會都帶來了沖擊。
京東商城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也在兩會期間批評抨擊網絡假貨和不交稅問題,稱“相當多所謂的個人網店可以無照經營、可以不繳納稅收……”
隨后,淘寶網于3月5日針對黃建平的議案逐一予以駁斥,稱“淘寶網是百分之一百的實體經濟”,打假的責任他們承擔,“但是管理好自己的分銷渠道,是品牌權利人的第一責任和份內的事情。”
電商到底是不是實體經濟?
“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是今年主要經濟工作任務之一,也是我國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穩中求進的關鍵性政策部署。但對于什么是實體經濟,卻有著不同認識。其中一個流行觀點,把實體經濟視為實業經濟,甚至等同于制造業,從而把電商與實體經濟對立起來,認為電商阻礙和破壞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電商是不是實體經濟,直接關系著電商的發展。雖然電商有著很大的市場份額,但電商一直面臨“身份危機”,一直缺乏“價值認同”。在重視實體經濟的背景下,如果把電商視為實體經濟的對立面,顯然影響電商闊步前進。
實體經濟是一個相對于虛擬經濟的概念,不是僅僅包含制造業,而是涵蓋著一二三產業,物質和精神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都是實體經濟。電商從事著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流通活動,實際上是生產性服務業,是在為實體經濟服務,顯然不是虛擬經濟,而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長張茅也表示,網絡經濟特別是網購,屬于實體經濟的范疇,“因為買東西買的是實物,它是一個新的流通方式,把消費者和生產者更好地連接起來。”
在新舊動能轉換中,請記住電商也是實體經濟,而這必將輻射到傳統實體經濟身上。電商不是傳統實體經濟的敵人,事實上帶動了實體工廠的發展。2016年阿里巴巴的網上銷售額3.7萬億,這3.7萬億實際上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電商甚至也不是實體商業的敵人,只是競爭對手。電商確實搶了實體商業的陣地,但傳統商業面臨的問題,主要還在自身不硬。
承認電商也是實體經濟具有雙重意義。對于電商而言,解決了身份問題,會獲得更多社會認同,實現更大發展。傳統實體經濟不應把電商視為敵人,而是要作為朋友,在適應電商發展中,爭取新的發展空間。市場足夠大,容得下實體商業與電商共同發展。作為實體商業來講,應從電商發展中汲取經驗。解決了自身問題,一樣有可能鳳凰涅槃。
人民日報點贊阿里背后:新實體經濟崛起的到底有多迅速?
“2016年合計納稅238億元(每個工作日納稅近1億),帶動平臺納稅至少2000億元,相當于4000家大型商場的銷售體量,創造了超過3000萬個就業機會。”
這是《人民日報》3月19日報道中關于阿里巴巴2016年發展的一組數字。
馬云在創辦阿里之初曾有“三個一百萬”宏愿:“每天收入一百萬,每天盈利一百萬,每天納稅一百萬”,如今在納稅方面已百倍實現——2013年,阿里巴巴以70億元納稅額成為中國互聯網公司第一;2014年,阿里納稅總額首度邁過百億大關,110億元;2015年納稅178億元。
阿里對納稅的貢獻和推動并非僅來自自身。作為開放平臺,阿里巴巴構建的新實體經濟生態圈包含商家、第三方服務商、物流合作伙伴等。這些來自淘寶、天貓平臺上的千萬商家創造的巨大經濟增量,拉動新增內需,極大地拓寬了稅基——2016年,因為平臺產生消費增量而帶動上游生產制造與批發增量、物流增量等所產生的稅收貢獻初步估計超過了2000億元人民幣。
這還并不包括生態圈內的合作伙伴所帶來的稅收增量:阿里巴巴戰略投資的公司、依托平臺眾多的第三方服務商(如軟件服務商、代運營服務商、電信、金融等)、阿里云計算生態中的外部公司等,在生態圈共同成長,同樣為社會創下巨額稅收。生態體系正在為社會創造越來越多的稅收增長,這既是馬云所說的新實體經濟之“新”,更是新實體經濟之“實”。
2016年9月,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阿里零售平臺帶動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利用投入產出法對阿里平臺的就業帶動效果進行測量,結果顯示:以2015年為例,阿里平臺總體為社會創造3083萬個就業機會——中國經濟遭遇新常態,總就業水平卻不降反升,以阿里平臺為代表的新實體經濟以靈活創造就業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新實體經濟:帶大家一起找到“面對明天的辦法”
納稅、銷售額、就業,這些只是阿里巴巴代表的新實體經濟2016年整體數據中的一部分。
2017年元旦后,阿里巴巴集團披露了2016年度納稅情況等七項數據。除上述納稅、就業數字外,阿里巴巴同時披露的其它幾組數據引發了更強烈的關注:反哺傳統產業超1000億;十年研發不計成本,云計算全球三強有其一;為實體經濟造血,普惠金融服務6億消費者;平臺銷售總額突破3萬億,成為全球超大移動經濟實體,沖擊“全球前20大經濟體”。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已累計投資傳統產業超過1000億元,其中重大投資項目超過20個,如投資蘇寧、銀泰、圓通、日日順等。而日前,阿里巴巴又已和三江購物、上海百聯購物集團達成戰略合作。
投資僅僅是第一步,更為關鍵的是,阿里改變了傳統產業的運作邏輯(內核),由投資拉動轉向創新驅動,為企業提供線上線下全渠道服務,革命性地提高社會效率,同時將傳統廠商主導的B 2C模式向消費者驅動的C2B模式轉變,從而實現傳統產業向新零售和新制造升級。
再以物流業為例,快遞行業是最近幾年國內少有的增速超過40%的行業。2016年1-11月份,全國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52.8%;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544.1億元,同比增長44.3%。和中國經濟其他行業的增速日益放緩相比,快遞行業增長保持強勁動力,其中,阿里投資的菜鳥網絡以大數據技術重塑物流運行模式功不可沒。
阿里生態體系還催生了新的社會服務產業。在淘寶天貓平臺服務市場上,僅客服外包、攝影、咨詢服務、招聘、培訓、質檢品控以及定制類設計已聚集超4 .5萬家服務商,為千萬淘寶及天貓賣家提供服務,成為新的規模增長點。截至2016年9月30日,阿里服務商收入同比漲幅達142%。數據顯示,2015年度中國電子商務服務業規模已達到12665億元,增速由2012年的61 .9%提升至2015年的78.8%,連續4年實現了超過60%的增長。這都成為了阿里新實體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
截至2016年底,基于數據技術和思想重構金融產品和服務,阿里旗下螞蟻金服已為數千萬小微企業和6億全球消費者帶來平等金融服務,成為新實體經濟的造血之源。
除去電商生態的巨大成就,阿里巴巴也正在向全世界展示其另一個鋒芒漸顯的未來布局:阿里云計算業務已經連續6個季度保持了三位數增速,不僅占據中國公共云市場絕對領導地位,更與美國亞馬遜AWS、微軟A zure并駕齊驅,鼎立全球云計算三強——這是中國企業在技術研發領域領跑全球的難得案例,背后則是阿里巴巴近十年對云計算技術不計成本的投入。
2016年3月,阿里平臺銷售總額超越沃爾瑪,當年突破3萬億,通過阿里平臺,千萬商家實現了相當于4000家大型商場的銷售體量。在馬云看來,這正是實體經濟通過互聯網途徑實現轉變和找到方向的范例。
例證表明,無數的實體經濟因為互聯網,找到了實現流通和提高流通效率的方向和方法。而幫助更多的實體經濟找到“面對明天的辦法”,這恰是今天我們要提倡和發展新實體經濟的根本意義。
上一篇:滴滴叫停三環內非京牌網約車派單 下一篇:物流網點未來究竟如何生存?需正視這幾點!
相關動態:
瀏覽次數: